男生玩辣条游戏怎么玩

01. 将手上的时光机倒转十几年。 那年的你刚刚因为在课件玩牌被老师没收了全套游戏王卡片。 即便你百思不得其解溜溜球和陀螺到底哪里具有“有危险性”,但学校的规定还是让你珍藏的玩具变得毫无用武之地。 想去隔壁小胖那边白嫖一下他手上最新最酷的GBA掌机,才被告知他因为光顾着玩游戏没写作业游戏机被家长锁保险箱里了…… 本来应该快乐的课间时分,你似乎只能抬头望着天花板的吊扇发呆。 直到有人在你耳边说起一句“恶魔低语”: “等等玩不玩那个……” 话毕,孩子们冲出教室,立刻就摆出“对决”的架势。 没有场地限制,也不会被老师没收“作案工具“,只靠双手就能玩的游戏,成了好伙伴们心照不宣的秘密。 这个拍手游戏,应该是很多8090后的童年记忆的片段。 关于游戏名字,各地都有不同的叫法。 我老家那边叫做“波波集”。 上网查了下一个比较普遍的叫法是:波波攒和拍拍攒 除此之外还有全国各地网友不同的地方版本。 但这都不重要,我们只需要用“那个”来指代,甚至只要一个眼神,“同道中人”就立刻理解了你的意思。 游戏规则很简单,有三个基本动作“攒”、“波”、“防”,分别代表了蓄力,攻击,防御。 玩的时候两人同时拍手两次,再做出相应动作。 “攒”可以获得能量,积攒的越多,下次攻击的威力就越高。 “波”可以消耗能量发动攻击,当你攻击正在“攒气”或者“发波”威力小于你的对手,你就能获得胜利。 “防”则可以抵消“波”。当然如果发波的双方攻击力相同,也会相互抵消。 其实说白了就是个高级版的 “剪刀石头布”,但这三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动作,其实非常考验双方的心理和智商。 在游戏流行的那阵子,和不同流派的对手过招再研究战术,是被我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。 比如有的人喜欢速攻流,通常只积攒一格能量就瞄准对方攒气的空挡发动攻击; 比如有人喜欢玩大招流,前期频繁攒气用高威力的伤害痛击对手; 还有的人喜欢龟缩流,通过不断的防御来消耗对手的波——这也是我们当时最不待见的一个流派,因为它让游戏陷入了一个BUG,只要我一直防御,那我就不会输。 以至于后来我们不得不发布了一个“版本更新”:“防御”只能抵挡不超过3层能量的攻击,才让游戏环境回复了短暂的平衡。 再到后来,游戏几乎每周都会进行一次更新。例如加入消耗一个能量的“强防御”,可以抵挡超过3层的攻击,又或者张开“反射壁”来反弹对手的攻击。再到后来还细分出了物理和魔法攻击,甚至是多人团体战……都已经是上了初中后就“弃游”的我所不理解的领域了。 你现在点开百科,都会发现其中有多达十几种的改版。 除了热衷于增加新的规则,就像现在的PC玩家都喜欢给游戏打个MOD替换游戏建模一样。 当时哪一部动画热播或者游戏火热,就会把必杀技相应改造成对应原作的版本。 像《火影忍者》、一样喊出中二度爆表的招式, 像《街头霸王》可以选择相应的人物进行对战, 像《宝可梦》里的训练师呼唤各种精灵进化升级。虽然我看了下这个规则,已经和TRPG规则手册差不多了。 所以我想,为什么当时几乎全国的小学生都玩过这款游戏,大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 1.游戏不需要借助任何道具就能玩,不存在被老师没收的风险。 2.游戏是真的好玩,甚至可以推出各式各样的版本更新让游戏更新换代。 3.允许玩家自创规则,颇具当代“元宇宙”里自定义的雏形。 4.在网络还尚未普及的年代,这种规则简单的游戏,最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到全国。 5.“和众多知名IP进行联动”,无论喜欢什么动画或者电子游戏的孩子都能被这款游戏的题材吸引。 这么说来,查资料的时候发现知乎上有一位叫@沂琳 的网友分享当年自创拍手游戏的心理历程。 他们每周四都要来一次“停机维护”。(强行不允许玩) 还开放了VIP专用招式,要冲20块月卡才能用。结果还真的有人买! 看到这里不禁让我感到自己童年因为没有“商业头脑”,无偿发布游戏补丁痛失了本应属于自己的“辣条自由”…… 02. 想要了解这个游戏究竟是起源自哪里,我查了好几天资料想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。 百度百科上的这条由“上海静安区”的学生发明的说法,明显没有相应的“文献”支持,很难让人信服(毕竟百科这东西谁都可以编辑) 通过一番寻找,发现日本有一个叫做“CC柠檬”的游戏,基础规则和我们所说的“波波攒”大同小异。(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词,大概是因为两手攒气的样子像是日本流行的一款叫做CC柠檬的碳酸饮料的缘故) 其中也有相应的引用文献,看起来确实专业不少。 在文章的记载中,了解这个游戏的人群中大概在1986年作为分界点,在此之前的人几乎没有听说过这个游戏。 所以有理由相信,游戏大概率是受到在那段时间点最火热动画《龙珠》的影响,而演变出来的。毕竟“波波攒”游戏中最具代表性的“发波动作”,也和《龙珠》的龟派气功如出一辙。 就连防御的动作也和龙珠系列里的表现十分类似。至于推断还有可能是时代差不多的《幽游白书》或者《街头霸王》这些同样可以“发波”的作品,一来它们出现的时间都比龙珠要晚,大招姿势的契合度上也相去甚远,基本上可以推断出这应该来自日本小学生通过看动画学来的游戏。 毕竟《龙珠》传到国内已经是90年代后期的事情了。所以根据诸多条件来看,起源于日本小学生的说法应该比上海静安区小学生来的靠谱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小学生们对这款游戏的推广就没有贡献,相反不如说是中国小学生才让这款游戏真正走向世界的。 在美国,这个游戏的英文就是中文“波波攒”的音译(Bor-Bor Zan)。根据wikibin提供的情报,游戏似乎在美国东西海岸都有小孩在玩。 根据这个网页的介绍,这个游戏是由一个中国学生带到学校的,是“为了让他们明白自己有多蠢。”,可以说算的上是一种对于国外孩子的“降维打击”。 近年来,国内厂商似乎也瞄准了这份情怀,推出了关于这款经典拍手游戏的衍生作品。 比如桌游卡牌: 甚至是网络游戏。 情怀是情怀到了,但是我感觉这款游戏的精髓就在于不用借助任何道具就能游玩,出了这些衍生版本,多少有些本末倒置的意味。 当然,我也不禁感慨到,当初和你一起傻乎乎玩拍手游戏的小伙伴,早就已经成家立业甚至快有自己的孩子了——除了我之外。 03. 其实有时候,我觉得8090后也很爱倚老卖老。 当我们回忆起这些同年经典游戏的时候,肯定要有人出来说,当年的我们多么有创造力,不像现在的孩子只能抱着手机玩弱智手游。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,任何时代的孩子们其实都是充满想象力,热爱探索而又充满好奇心的。只是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征,也有不同的喜好罢了。 想起马伯庸之前说带儿子出去玩,看他们在玩一种叫做“口语吃鸡”的游戏。就是通过对话的方式,来重现吃鸡游戏的流程。 有网友去求证了一下,这是真的。是当代孩子们的一种流行文化。 网友们纷纷感叹到“古有下盲棋,今有文吃鸡”。 “从手游变成了嘴游”后评论区很多人都表示了支持,毕竟既锻炼了记忆力、表达能力,还不伤眼,可谓三全其美了。 时代确实变了,从拍手游戏到口语吃鸡,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流行元素。但孩子们又似乎从来都未曾改变,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,不把自己局限在“屏幕里的小小世界” 。 所以即便我自己从小就是一个“游戏玩家”,也觉得现在国家推行的“最严防沉迷”政策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也不完全就是该被批判的一刀切,同样有它积极的一面。 虽然毕竟强制禁止肯定是学校社会还是家长的引导来的更重要,但是喜欢“游戏”的孩子们,要是能以此稍微放下手机,发现生活中原有的美好,然后再动用想象力创造出一个奇妙而有趣的世界。 像这样偶尔“文艺复兴”一下也挺好的。 正如波波攒承载着我们的童年回忆,将来的孩子回想起自己曾经玩过的口语吃鸡,又何尝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呢? 所以我想,就算现在的8090后当了家长也好,一味地打压孩子们对于“游戏”的兴趣,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,适当的引导或许会激发更多意想不到的天赋。 愿每一份好奇心都能得到尊重和鼓励。 -END- 可以看到一篇“性瘾者”
  • 声明:本文由微游攻略网独家原创,未经允许,严禁转载!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352082832@qq.com